闽清县素有“瓷都”之称,其制瓷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,兴盛于宋元时期。在闽清县东桥镇的义窑——安仁溪一带就有长达10公里左右的100多处古窑遗址,是福建省宋元时期最大的青白瓷窑址,被称为“义窑”。1991年,福建省将这一文化遗址定为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闽清龙窑柴烧技艺,是闽清千年制瓷历史中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,其烧制出来的青白瓷极具闽清特色,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,在宋元时期长达400年的时间里,出口海外的福建陶瓷中70%产自闽清东桥。
早在新石器时代,我国就已经发明了“穴窑”用来烧造陶器。商周时期,又出现了升焰式的圆窑和方窑,但当时的瓷器与陶器同窑烧造。随着制瓷业的发展,瓷窑才逐渐从陶窑中分离出来。闽清龙窑就是典型的专门烧造瓷器的窑炉,且与国内其他瓷窑不同,龙窑窑体呈长条形,依山坡所建,由下自上,线条流畅优美,如龙似蛇,故名龙窑。
闽清龙窑柴烧技艺,指利用薪柴为燃料烧成陶瓷制品的技艺,技艺对时间把控、窑火温度把控都有严苛的要求。该技艺成品与一般窑的差别在於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,产生落灰经高温融熔成自然的灰釉,其色泽温暖,层次丰富,质地粗犷有力。
闽清龙窑柴烧制品以青白瓷为主。不同于青花瓷、钧瓷等瓷器,闽清龙窑柴烧技艺主要以烧制日用品为主,因其釉色以青白为主,黑褐为次,釉厚而均匀,统称为青白瓷,且在装饰上,采用了刻划、压印、堆贴、和捏塑等,既丰富了器类,又增加了美感,烧制时,细线上的釉色慢慢地比周围白,凸显立体感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闽清龙窑柴烧技艺几不可见,面临着失传的危机。瓷天下•海丝精灵谷立足于瓷文化及闽清文化,邀请当地老匠人按照义窑遗址1:1的比例,重新在古窑遗址上复建了一座极具闽清特色的龙窑,并于2019举办了两次“复燃千年窑火,再现海丝文化”主题活动,再现闽清龙窑柴烧技艺,闽清龙窑柴烧技艺得以传承。
